《无后为大》不只是生与不生的问题

国人素来奉行“难得糊涂”的处世准则,对于某些“讳莫如深”的事情,如果真有哪个愣头青非要搞个明白,就会被视为异类。《无后为大》的作者关军就是这样一个“愣头青”,对于繁衍后代以及相关的问题言辞颇为犀利,后果之一就是这本书在“豆瓣读书”中遭到删除,也不知是挠到了谁的痒处。

人不应该糊涂地活着,探求真理是一个文明人最起码的追求。但个人的智慧和阅历毕竟有限,很幸运的是,古今中外的大师学者们已经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智慧宝藏,关键是你想不想去开采。打开《无后为大》这本书,翻到最后的“参考书目”那一页,可以看到作者为寻求有关生育、爱、教育甚至人类的未来等问题而通读的 31 本书。作者谦称自己为“月球的一块凸凹而晦暗的表皮”,“假如这本书有那么一些光亮”则是“有幸反射了他们的光辉”。感谢他“反射的光辉”让我们看到这些闪烁的智慧之光。

读了开始几页,你可能会认为这是一本探讨关于生不生孩子的话题,其实不然,这只是一个引子,作者的主要着墨之处在于隐藏在生育背后的那些我们不可能用“难得糊涂”就能搪塞过去的问题。

对于孩子的生或不生,纯粹是个人的选择,没有任何人能够左右一个人的自由意志。可惜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,就像上帝说要有光就有光那样理想,现实生活中,这种自由却是很少见的。君不见,在少年们情窦初开的年纪,父母以学习的名义对他们的感情生活横加干预;在青年们忙于事业时,以立业先成家的名字强行逼婚;结完婚,又要整天唠叨要人生孩子……好像父母们才是他们的上帝,说要有光,就要光出现。可惜并不是,他们的干预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,甚至会酿造出更多的人间悲剧。

中国人很少有人能够体会到为自己活着是什么滋味,更遑论什么其他方面的自由而独立。对于子女自主权被父母剥夺的现象,不仅是作者在书中的举例,就是发生在笔者身边的实例就有不少。媒体通常喜欢宣扬父母之爱的神圣,恨不得描画成朝鲜青年军见到金胖子痛哭流涕恨不得尿失禁一般,但真的是这样吗?抛开这种桥段式的亲情概念,又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才是合理的?在生养关系中,我们最常见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独断专行的控制,不承认孩子的独立个体,而是一种“是我把你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,你怎么能………”的论调,用一种自认为是“爱”的姿态凌驾于孩子头上,而通常子女也会为规避道德带来的负罪感而委屈求全。那理想的关系又是什么呢,书中有分析。

不要孩子,不代表不喜欢孩子,关军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不无表露出对孩子的喜爱之情,只是他有他的克制,不让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,也自有他的考量。柏杨写过一本叫做《丑陋的中国人》的书,其中“大酱缸”这一观点广为人知,中国的社会中到处都充斥着混乱,行为规则的混乱、价值观的混乱……不论你是来自天堂还是地狱,在这里都能把你变成一副木然的模样。作者认为这个社会配不上孩子,君不见令人发指的“让领导先走”、弱者向更弱者挥下的屠刀、媒体对金钱至上的宣扬、当权者无所顾忌的放肆……君不见食品问题、饮水问题、医患问题、公共安全问题……作为一个成人在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都不寒而栗,哪还忍心让那小天使一般的孩子降临这样的地方!

说到教育,父母可以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,但前提是父母是个“好老师”。可惜现实又是另外一番景象。关军引用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话:“今日,人们只有受到严格的训练才能成为律师或医生,然而奇怪的是,他们却能够身为父母而不必接受任何教育,以为无需教育就能胜任此项至为重要的工作。”我们经常看到大人会对小孩子要求这要求那,而自己确是一无是处,这可真是滑稽,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强逼着你的孩子做到呢?难道不知道以身作则才是最令人信服的教育方式么?很多人在这个世上,活得稀里糊涂,连自己都没活明白,就又稀里糊涂的让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,这种所谓生命的给予,不是慷慨,而是罪孽。比如每每看到新闻中少女意外产子,笔者颇为关切的不是这个事件,而是孩子的不幸。

如今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功利主义时代,这当然也会体现在教育上,那些秉持读书无用论的人无一不是受此影响。众所周知,中国的教育原本积弊已多,趋于病态。教育机构只是一台模板铸造机,可以神奇的让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精灵变成“螺丝钉”或“砖头”。本书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是符合人性的,教育也理应回归人性,因为教育的是人,而不是调教机器。可惜现在我们还是看不到什么希望……

有人评论作者后半部分的论调有些悲观,难道整天做所谓“中国梦”或看新闻联播就乐观了?一个社会的宽容度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几乎可以划等号,很显然,我们之所以现代文明世界中没有什么地位,是因为我们离“文明”差得还太远。看完全书,对于为什么决定让“人类到我为止”,作者关军应该算是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,当然一家之言不可能被所有人认同,但是他所提出的那些问题,确实应该被人正视。

孩子是天使,让他降临在世间前,请仔细考量、斟酌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–

wu-hou-wei-da

作者:关军
评分:7.6

《无后为大》详述了自己不要孩子的理由,通过对生命、成长、教育、社会、伦理、环境等问题的讨论,试图以这本书满怀诚意地探讨现代人的母题之一——生育。全书分为“上篇:人生神圣”、“中篇:内心惶惑”和“下篇:外在恐慌”三大部分。上篇主要叙述作者对于生命创造的敬畏,“被生者”的权利和个人生活的转变。从中篇起,作者开始向繁育子女的传统观念发起挑战,批评生养关系中的占有欲和控制欲、孝道的荒诞、经验主义对自由的限制和家庭角色的错乱。用自己和朋友的经历来谈父母的职责、如何尊重他人、如何爱人。在下篇里,挑战延伸到社会环境,对政治、社会、教育体制、环保现状进行批判。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书路 » 《无后为大》不只是生与不生的问题

赞 (0) 打赏

评论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微信扫一扫打赏